会议核心主题:探讨液冷散热技术的最新进展、应用实践、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,旨在推动该技术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。
官方指定链接:http://www.hmzlh.cn/s/id/703.html

主要讨论内容概括:
1、技术驱动背景:
1.1、 高功率密度芯片(CPU, GPU, AI/ML加速器)带来的散热瓶颈日益严峻。
1.2、数据中心、高性能计算(HPC)、边缘计算等场景对能效(PUE)和散热能力的极限要求。
1.3、风冷散热在成本和效率上逐渐达到物理极限。
1.4、国家“双碳”战略对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。
2、主流液冷技术路径:
2.1、冷板式液冷:成熟度高,部署相对简单(改造或新建均可)。
2.2、讨论重点:优化冷板设计(流道、材料、接触热阻)、管路连接可靠性、快插接头技术、与服务器架构的集成。
2.3、适用场景:高密度计算节点、GPU服务器。
2.4、浸没式液冷(单相/两相):散热效率极高,噪音低,潜力巨大。
2.5、讨论重点:冷却液性能(热容、导热率、环保性、材料兼容性、成本)、密封与维护、两相流稳定性与控制系统、液体的长期可靠性与维护(损耗、纯度管理)、机柜和基础设施设计。
2.6、适用场景:超高密度计算(AI集群、超算)、对噪音敏感环境。
2.7、喷淋式液冷:技术相对小众,讨论可能涉及特定应用场景的潜力与挑战。
3、关键组件与技术焦点:
官方指定链接:http://www.hmzlh.cn/s/id/703.html
3.1、冷却液:工程化液体的性能比较(水基、矿物油、合成油、氟化液)、环保性(GWP)、安全性(闪点、毒性)、成本、长期稳定性与兼容性。
3.2、CDU/Manifold:流量与压力精确控制、系统监控与智能化管理、可靠性设计。
3.3、换热(室外侧):与自然冷源(如冷却塔、干冷器)的高效结合,全年运行策略优化。
3.4、智能化监控与管理:利用传感器和AI算法进行温度、流量、压力的实时监测、故障预测和动态调节,优化能效和系统稳定性。
4、应用场景与实践案例:
4.1、数据中心:型互联网公司、云服务商部署液冷的经验分享(选型考量、部署模式、运维挑战、实测能效提升)。
4.2、高性能计算:超算中心采用液冷(特别是浸没式)的实践与性能数据。
4.3、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:AI训练集群的散热需求与液冷解决方案,边缘场景下小型化、易维护液冷方案探讨。
4.4、其他领域:电动汽车(电池、电机、电控)、储能系统、高端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应用潜力。
5、面临的挑战与痛点:
5.1、初始投资成本:相较于风冷,液冷系统(尤其浸没式)的初期建设成本较高。
5.2、标准与生态:缺乏统一的接口、连接器、冷却液、机柜设计等标准,影响互操作性和规模化部署。产业生态(供应链、服务商)成熟度有待提高。
5.3、运维复杂性: 特别是浸没式液冷,在冷却液维护、故障排查、部件更换等方面需要新的运维流程和技能。
5.4、用户认知与接受度:对液冷安全性、可靠性的担忧,以及对新运维模式的不熟悉。
5.5、冷却液的环境影响与回收:尤其是部分氟化液的GWP问题和回收处理流程。
6、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:
6.1、技术融合与创新:新型高效冷却液(更低GWP、更高性能)、更智能的温控系统、芯片级液冷(直接到Die)技术展望。
6.2、成本下降:随着规模化应用、技术进步和生态成熟,总体拥有成本(TCO)优势将更加凸显。
6.3、标准加速制定:行业组织(如ODCC、OCP、绿色网格等)在推动标准统一方面的重要作用。
6.4、应用场景拓展:从数据中心/HPC向更广泛的领域(如工业、通信、交通)渗透。
6.5、与绿色能源结合:液冷高效回收余热用于区域供暖等,提升整体能源利用效率。
6.6、AI驱动的优化: AI在液冷系统设计、运行控制和故障预测中将发挥更大作用。
官方指定链接:http://www.hmzlh.cn/s/id/70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