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会概况:亚洲生物发酵行业的 “年度风向标”
上海生物发酵展(BIO CHINA)凭借规模与专业性,长期引领全球生物发酵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方向。2026年3月 9日至 11 日,第 16 届展会在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,以 “绿色制造・赋能未来”“创新驱动产业链共振” 为核心主题,吸引全球 3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超 800 家行业领军企业、数万名专业买家参会。展会全方位呈现生物发酵全产业链的前沿技术、创新产品与行业趋势,为全球从业者搭建深度交流、探讨产业未来路径与合作机遇的核心平台。
一、全球顶尖力量汇聚,构建全链条交流生态
本届展会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协同,汇聚国际巨头、国内龙头与科研机构,打造覆盖 “技术 - 产品 - 应用” 的全维度交流高地。
1. 国际领军企业首发颠覆性技术
德国赛多利斯、丹麦诺维信、德国 GEA 集团、瑞士万通及日本知名参展商等国际巨头集体亮相,带来多项行业突破性技术:
赛多利斯推出 “AI 自适应发酵系统”,可实时监测菌体代谢数据,将发酵成功率提升至 98%;
GEA 集团全球首发智能发酵系统,通过 AI 算法优化生产参数,实现发酵能耗降低 25%;
诺维信展示基因编辑酶制剂,应用后可缩短食品发酵周期 30%,同时减少 50% 废弃物排放。
2. 国内龙头企业彰显自主创新实力
安琪酵母、华熙生物、凯赛生物、中粮集团、远大装备、江南大学、天俱时等国内标杆企业集中展示核心成果,凸显中国在生物发酵领域的技术硬实力:
华熙生物 “微生物细胞工厂” 技术平台,将透明质酸发酵效率提升 300%;
凯赛生物推出生物基戊二胺全产业链解决方案,标志中国在生物基材料领域完成完整布局;
远大装备展示万吨级全密闭发酵罐,有效解决传统发酵工艺中的染菌风险与高能耗问题。
3. 产学研协同加速技术产业化
展会特设 “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专区”,吸引江南大学、华东理工大学、中国科学院等 30 余家科研机构入驻,推动实验室技术向产业落地:
江南大学 “智能发酵云平台” 接入全国多基地发酵设备,实现跨区域生产协同优化;
浙江大学、华东理工大学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,聚焦低碳生物制造技术孵化,缩短技术转化周期。
4. 八大专题展区覆盖全产业链
展会设置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、生物医药(疫苗 / 抗体药物)、生物饲料 / 食品饮料、生物能源 / 环保、工业酶制剂、分离纯化装备、智能控制系统等八大专题展区,展品涵盖 “原料菌种 - 发酵工艺 - 下游提取 - 环保处理” 全流程技术装备,为不同领域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。

二、前沿技术集中爆发,重塑产业发展格局
本届展会以 AI、合成生物学、绿色制造为核心驱动力,呈现多项颠覆行业的技术创新,推动生物发酵产业向 “高效、低碳、多元” 转型。
1. AI 与智能化:重构发酵生产全流程
AI 技术深度融入发酵控制、数据分析与生产管理,突破传统经验依赖,实现效率与稳定性双重提升:
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 “ManuDrive” AI 模型,在抗生素发酵中可提前预测最优操作方案,创造亿级经济效益;
亚波光子在线拉曼分析仪结合 AI 算法,将蛋白产量提升 30%,同时实现生产过程原位分析;
智能生产线与碳足迹数字化系统落地应用,推动生产透明化与节能减排,已有吨钢碳排放降低的实际案例验证技术可行性。
2. 合成生物学:拓展产业应用边界
展会首次设立 “合成生物学专区”,成为全场焦点,集中展示微生物细胞工厂、基因编辑底盘改造等前沿技术:
中科院团队开发的 CRISPR-FERMENT 工具,无需导入外源基因即可改造工业菌株,使青霉素效价突破 10 万 U/mL;
基于 CRISPR-Cas9 技术的 PHA(聚羟基脂肪酸酯)生产效率提升至 72%;
酵母合成胶原蛋白、微生物杀虫剂等跨界应用亮相,进一步拓展生物发酵在医美、大健康、生物农药等领域的应用空间。
3. 绿色制造:响应 “双碳” 目标,破解行业痛点
围绕国家 “双碳” 战略,节能环保技术成为展会核心亮点,多项技术实现 “降本 + 减碳” 双重价值:
MVR 蒸发系统结合热泵技术,降低废水处理能耗 40%;
磁悬浮鼓风机、永磁电机等高效流体机械,助力吨产品综合能耗下降 15%;
模块化智能发酵平台应用于酱油酿造,周期缩短 75%,同时提升氨基酸转化率;
光生物反应器突破能源瓶颈,使藻类生产效率提高 15 倍,能耗降低 40%;
生物基材料(PLA、PHA)规模化生产、餐厨垃圾 24 小时减量 90% 的生物转化技术、工业余热回收方案等,全面响应国家发改委 2030 年零碳示范工厂规划。
4. 生物医药与高端装备:突破关键领域瓶颈
疫苗、单抗、CAR-T 细胞等前沿生物医药领域装备升级显著:
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缩短生产周期 30%,同时降低污染风险;
分离纯化专区(离心机、层析柱)精准对接制药与环保需求,据统计,上届展会该专区促成超 15 亿元合作项目;
空间生物制造首次设立独立展区,展示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发酵的可行性,为深空探索储备关键技术。

三、深度研判行业趋势,明确未来发展方向
展会同期举办 35 场高品质专题论坛与活动,邀请院士、行业领袖、专家学者及企业高管共同剖析产业热点,前瞻未来路径。
1. 核心议题直击产业痛点
论坛覆盖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创新、发酵过程优化控制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、生物饲料与食品发酵、节能环保技术、海洋生物工程、重点项目推介等核心领域,其中:
“合成生物学与未来食品高峰对话” 吸引线上线下超 10 万人次参与,深入探讨人工设计菌种如何突破产能极限;
“全球发酵设备采购对接会” 组织跨国企业采购总监与供应商一对一洽谈,加速国际合作落地效率。
2. 四大趋势定义产业未来
通过权威报告与案例分析,展会明确生物发酵产业正朝着智能化、绿色化、高端化、跨界融合四大方向加速发展:
智能化与数字化:AI、大数据、物联网技术持续降低中小企业改造成本,推动全行业生产效率与竞争力提升;
绿色可持续转型: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化工品、能源与资源循环利用、低碳工艺成为政策与市场双驱动方向,预计到 2030 年,合成生物学将推动产业形成万亿美元级市场规模,其中 35% 增长来自生物替代领域;
合成生物学引领新制造:微生物细胞工厂技术重塑工业格局,应用场景从医药、食品延伸至材料、能源、环保等领域,成为解决粮食安全、医药创新、绿色能源等全球命题的关键突破口;
国际与新兴市场拓展: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采购商数量同比增长 65%,东南亚、非洲市场聚焦生物基材料与功能性制品进口需求;医美、细胞治疗、生物农药等新兴领域需求爆发,透明质酸微胶囊包埋、酵母胶原蛋白等技术精准契合消费升级趋势。
3. 产业数据与政策强力支撑
开幕式上发布的《2024 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发展蓝皮书》显示,2024 年中国生物发酵产业总产值突破 6000 亿元,同比增长 18.7%,氨基酸、有机酸、酶制剂等主要产品产量稳居全球第一。此外,国家 “十四五” 生物经济规划明确支持生物材料、绿废处理设备等领域,补贴资金规模达 7.8 亿元,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政策保障。

四、展会价值: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
作为亚洲规模最大、权威性最高的生物发酵行业盛会,济南生物发酵展不仅是技术与产品的展示窗口,更是产业思想碰撞、资源整合与合作共赢的战略枢纽,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:
1. 商贸合作高效对接
展会现场达成技术交易意向金额超 50 亿元,其中国际合作占比 35%;百强买家对接会通过 AI 匹配系统,连接食品、医药等 28 个领域的 TOP 级采购商,参展企业平均获得 32 个高质量商业机会,现场签约率达 27%。
2. 提升中国产业全球话语权
通过国际企业同台竞技与技术交流,中国企业既加速吸收全球前沿经验,也向世界展示自主创新实力。安琪酵母、华熙生物等企业借助展会平台拓展海外市场,部分企业海外份额年增长率显著提升,进一步强化中国在全球生物发酵领域的影响力。
3. 培育产业生态与未来人才
展会举办青年科学家创新成果路演、技术研讨会等活动,挖掘潜力项目与青年人才,20 余个小试技术项目获得展会专项孵化基金支持,持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,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
总结:引领全球生物经济变革的 “中国平台”
2026济南生物发酵展以国际化视野、全产业链覆盖、前沿技术聚合及深度行业洞察,成为生物发酵领域不可替代的年度盛事。展会不仅汇聚全球顶尖企业共襄技术盛宴,更以 AI、合成生物学、绿色制造为核心驱动力,明确产业在智能化、可持续化、跨界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路径。无论是寻求技术解决方案的需求方、拓展市场的供应商,还是关注产业升级的投资者,都能在此找到创新资源与合作机遇,共同推动生物发酵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支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 “微生物细胞工厂” 新纪元迈进。这场盛会既是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发展的缩影,更是引领全球生物经济变革的重要风向标,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翻开崭新篇章。
若需获取展会专属对接服务(如参展咨询、买家匹配等),可联系工作人员张军,沟通热线为13120816025,该联系方式仅用于展会相关事务对接,确保信息精准触达需求人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