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,生物发酵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支柱,正以颠覆性态势重塑食品、医药、化工、农业等多元领域,为产业升级与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。2026 年,多场聚焦生物发酵产品与技术装备的专业展会相继举办,犹如点亮行业创新征程的璀璨灯塔,全方位呈现前沿技术成果、先进装备及创新应用场景,为生物发酵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。

一、展会全景:规模空前,构建产业交流新生态
2026年 3 月 9日至11日,第 16 届国际生物发酵系列展(济南)在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 N1-N7馆盛大启幕。此次展会以 “规模宏大、内容多元、产学研深度融合” 为显著特征,打造了行业交流合作的顶级平台。
规模突破新高:展会展示面积达 60000 平方米,吸引超 800 家国内外参展商齐聚,集中亮相生物发酵全产业链的前沿技术与产品,现场展品丰富多样,涵盖从基础设备到高端系统的全品类供给,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技术盛宴。
同期活动赋能:展会期间同步举办 35 场高品质论坛与专项活动,特别邀请中国工程院 4 名院士及 300 位行业专家、教授,围绕 “生物发酵产业发展趋势”“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创新”“发酵培养基优化”“生物医药前沿突破” 等核心议题,深度剖析产业发展的 “难点”“热点” 与 “痛点”,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极具前瞻性的思路与解决方案。
展区覆盖全链条:展会设置生物发酵技术装备、合成生物学、生物医药、生化仪器与实验室装备、生物制造设备、制药机械与包装技术等多个特色专题展区,全面覆盖生物发酵生产的上游研发、中游制造、下游应用全环节。从实验室级别的发酵罐、糖化罐、储存罐,到工业化生产所需的蒸发设备、结晶设备、细胞培养系统,再到分离提取(膜分离、离心分离设备等)、后处理(干燥机、乳化机等)、流体输送(卫生级泵、阀、管件等)及自动化控制(色谱仪、光谱仪、传感器等)装备,为企业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提供了一站式硬件支撑。
产学研协同创新: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积极参展,集中展示生物发酵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,包括新型发酵工艺、高效菌种选育技术、创新生物反应器设计等。这些成果紧密对接企业实际需求,借助展会平台实现了 “科研端” 与 “产业端” 的精准对接,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,为行业技术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。

二、科技突破:多领域创新引领行业变革
(一)智能精准调控:重塑发酵生产效率与质量标准
在生物发酵技术装备专题展区,“智能化、精准化” 成为核心关键词,一系列创新技术与装备彻底改变了传统发酵生产模式。
智能控制系统革新:以江苏某生物科技集团推出的 “模块化智能发酵平台” 为例,该系统通过 AI 算法实时动态调控发酵过程中的温度、湿度、菌群活性等关键参数,将传统酱油酿造周期从 180 天大幅缩短至 45 天,同时使氨基酸转化率提升 27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系统搭载的 “微生物活性追踪技术” 可精准识别发酵过程中的 200 余种代谢产物,实现对风味物质形成的精细化控制,既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,又提升了生产效率。
节能装备与自动化升级:新型发酵罐采用先进复合材料与优化制造工艺,在降低能耗的同时提升了发酵效率;糖化罐、蒸发设备、干燥设备等核心装备也实现了技术迭代,为生产提供更优解决方案。此外,自动化技术贯穿生产全流程 —— 从原材料的自动输送、精准计量,到发酵过程的无人化控制,再到产品的自动分离、包装,实现了 “全链条自动化”,有效减少人工操作误差。如深圳某装备制造商推出的 “智能膜分离机组”,通过自适应压力调节技术使目标产物提取收率稳定在 95% 以上,显著提升了生产的稳定性与一致性。
(二)合成生物学:构建 “细胞工厂” 开拓应用新边界
合成生物学展区无疑是本届展会的 “焦点阵地”,通过基因编辑、生物分子设计与合成等技术,“细胞工厂” 的构建与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,为生物制造开辟了全新路径。
高效 “细胞工厂” 落地:国内头部企业研发的 “细胞工厂” 平台,通过优化 CRISPR-Cas12a 基因编辑系统,将 β- 胡萝卜素生产效率提升至传统方法的 17 倍,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。在医药领域,利用酵母细胞工厂生产青蒿素前体的成本已降至 120 美元 / 公斤,有效解决了传统提取方式成本高、产量低的难题;而 “活体药物递送系统” 的研发成功,更是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,有望突破传统治疗手段的局限。
AI 加速研发流程:新一代 AI 辅助设计工具实现了技术飞跃,目前仅需 72 小时即可完成从基因优化、菌种构建到功能验证的全流程,较传统研发周期缩短 90% 以上,为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迭代提供了强大支撑。
(三)生物医药:创新药物与前沿疗法点亮健康希望
生物医药产业展区聚焦 “重大疾病治疗” 与 “药物研发效率提升”,一系列创新成果为医药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。
前沿生产系统与基因编辑技术突破:法国某制药企业首次公开展示的 “哺乳动物细胞连续灌流培养系统”,这套价值 2.3 亿欧元的生产线通过多级膜分离技术实现培养液实时更新,使抗体药物单位体积产量达到传统批次培养的 8 倍,大幅提升了生物药生产效率。中国科学院团队发布的 “新型 CRISPR-FERMENT 基因编辑工具”,可在不引入外源基因的前提下,对工业菌株进行多位点同步改造,目前已成功应用于青霉素生产菌种改良,使效价单位突破 10 万 U/mL 大关,为抗生素生产提质增效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。
创新疗法与研发技术升级:针对癌症、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集中亮相,基于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的前沿疗法(如 CAR-T 细胞疗法)在癌症治疗领域的临床成效显著,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。同时,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入药物研发流程,从靶点筛选、化合物设计到临床试验数据分析,全方位缩短研发周期、降低研发成本,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 “精准化、高效化” 转型。
(四)生化仪器与实验室装备:筑牢科研探索硬件基础
生化仪器与实验室装备展区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 “全方位解决方案”,高精尖设备与耗材的创新的升级,为科研人员开展深度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精准分析与动态观测设备:高分辨率显微镜、高灵敏度色谱仪等分析仪器可对生物样品进行纳米级精度检测,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;实时成像系统能够动态捕捉生物分子、细胞的活动变化,为研究生命过程提供直观依据。
自动化与高通量设备:自动化移液工作站、高通量筛选系统等设备大幅提升了实验操作的效率与准确性,减少人为误差;丰富的实验耗材与试剂则满足了不同研究场景的需求,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探索筑牢硬件根基。

三、绿色与可持续发展:引领行业未来方向
“零碳、循环、资源化” 成为本届展会的重要主题,众多企业与科研机构展示的技术成果,为生物发酵行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。
“零碳发酵” 技术突破:芬兰某能源公司开发的 “生物电合成系统”,可将发酵尾气中的 CO₂通过微生物电化学途径转化为甲酸,碳固定效率高达 83%;该系统与德国某机械制造商的 “厌氧膜生物反应器” 组合,可构建完全封闭的碳循环发酵体系。数据显示,采用该技术的乙醇生产企业,每吨产品碳足迹可减少 1.8 吨 CO₂当量,为行业实现 “双碳” 目标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。
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新:韩国研发团队开发的 “混合菌群发酵工艺”,以餐厨垃圾为原料同步产出生物塑料(PHA)与有机肥料,处理成本较传统方法降低 60%,实现了 “废弃物减量化、资源化”;中粮集团展出的 “非粮原料发酵技术”,以秸秆、果壳等农业废弃物为底物,通过多菌种协同降解生产燃料乙醇,原料成本下降 35%,既解决了传统发酵 “与人争粮” 的产业困境,又推动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,减少环境污染。
绿色材料与低碳制造实践:展馆中央展示的微缩 “生物炼钢厂” 模型,呈现了一项技术奇迹 —— 改造后的谷氨酸棒状杆菌可将工业尾气中的 CO₂直接转化为丁二烯,该技术已在万吨级产线应用,实现 92% 的碳减排。在纺织领域,“菌丝皮革” 生产线利用农业废弃物培养真菌菌丝体,仅需 48 小时即可产出抗撕裂强度达动物皮革 1.8 倍的环保材料,现场展示的菌丝运动鞋已通过 200 公里耐磨测试,为快时尚产业实现 “可持续转型” 提供了创新样本。

四、行业展望:前景广阔,潜力无限
站在 2025 年的关键节点,生物发酵技术已从传统食品加工手段,蜕变为支撑全球绿色发展的基础性技术平台。展会闭幕式上发布的《2025全球生物发酵技术白皮书》给出了乐观预测:到 2030 年,合成生物学将推动发酵产业形成 1.2 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,其中 35% 的增长将来自传统化工产品的生物替代,预示着生物发酵技术将深度重构化工、材料等传统产业格局。
值得关注的是,“空间生物制造” 首次成为独立展区,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展示的 “太空微重力发酵实验装置”,通过在轨实验证实了太空环境下生产抗生素和疫苗的可行性,为未来深空探索中的生命保障与医疗支持提供了重要技术储备,开辟了生物发酵技术的全新应用场景。
随着科技持续进步与创新生态不断完善,生物发酵技术将在解决全球资源短缺、环境污染、健康危机等重大挑战中发挥更关键作用。在行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生物发酵领域必将迎来更辉煌的发展阶段,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。行业从业者若需持续获取技术动态、展会预告、合作商机等信息,可添加张军(13120816025)为行业联络人,以便及时接收精准行业资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