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方指定链接:http://www.hmzlh.cn/s/id/702.html
近年来,随着云计算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,数据中心的规模不断扩大,服务器集群的密度和计算能力持续提升。然而,这一发展趋势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散热挑战。据统计,数据中心约40%的能耗用于冷却系统,传统温控技术已难以满足高密度计算场景下的散热需求。在此背景下,2025年12月3日在深圳召开的"服务器温控技术创新研讨会"汇聚了来自学术界、产业界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,共同探讨服务器散热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。研讨会开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强作主旨报告,他系统梳理了服务器温控技术的发展历程。从早期的风冷技术,到后来的液冷方案,再到如今相变材料、微通道散热等创新技术的涌现,温控技术已经历了三次重大革新。李院士特别指出,随着芯片制程工艺进入3纳米时代,单位面积热流密度已突破200W/cm²,传统散热方式面临物理极限。他预测未来五年,浸没式液冷、热电制冷和基于AI的动态温控系统将成为主流发展方向。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张明远团队展示的"基于微纳结构的高效相变散热技术"引起广泛关注。该技术通过在散热表面构建微米级多孔结构,使冷却液在沸腾过程中形成更均匀的气泡分布,换热效率提升达300%。实验数据显示,采用该技术的服务器可在1U空间内稳定散热500W,完全满足当前最先进AI训练芯片的散热需求。张教授透露,这项技术已与国内某知名服务器厂商达成合作,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。在液冷技术专题讨论中,华为数据中心能源事业部首席架构师王立新分享了"全栈式液冷解决方案"。该方案创新性地将冷板式液冷与浸没式液冷相结合,通过智能阀门系统实现两种模式的动态切换。当服务器负载较低时采用冷板式液冷,负载超过70%时自动切换至浸没式液冷,整体能效比纯浸没式方案提高15%。王立新强调,该方案特别适合存在明显峰谷负载波动的云计算场景,已在华为乌兰察布数据中心完成实测,年PUE值低至1.08。阿里云基础设施资深专家林涛则从系统级优化角度,介绍了"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温控系统"。该系统通过在每个机架部署上百个温度传感器,结合计算流体力学(CFD)仿真和机器学习算法,构建了高精度的三维温度场模型。测试表明,该系统可实时预测热点形成,提前调整风扇转速和冷通道气流,将数据中心整体冷却能耗降低22%。林涛特别提到,该系统的一个突破是实现了"预测性冷却",能在CPU温度上升前就做出响应,避免了传统温控系统的滞后性问题。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光明团队带来的"新型环保制冷剂应用研究"为研讨会增添了绿色元素。他们研发的第四代氟化冷却液不仅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(导热系数达0.25W/m·K),其全球变暖潜能值(GWP)仅为传统制冷剂的1/1000,且不可燃、无毒,完全符合欧盟最新环保法规。陈研究员表示,这种制冷剂已通过2000小时连续老化测试,性能衰减不足5%,非常适合用于对环保要求苛刻的欧洲市场。下午的圆桌论坛聚焦"双碳目标下的温控技术路线选择"。与会专家就风冷与液冷的技术经济性展开了激烈讨论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李洁指出,虽然液冷技术的初期投资较高,但综合考虑节能效益和设备寿命延长,其TCO(总体拥有成本)在3-5年内即可与风冷持平。她建议政府出台更多政策,鼓励液冷技术在新建数据中心的应用。浪潮信息服务器产品线总经理周哲则从产业化角度强调,需要建立统一的液冷接口标准,降低不同厂商设备间的兼容成本。研讨会最后发布了《2025中国服务器温控技术白皮书》,系统梳理了18项关键技术的成熟度曲线,并对未来技术发展做出三点预判:一是相变散热材料将在2027年前实现商业化突破;二是AI驱动的动态温控系统将成为智能数据中心标配;三是模块化、预制化的温控解决方案将大幅降低部署复杂度。白皮书特别呼吁加强产学研合作,在高效换热器设计、新型制冷剂研发等基础领域加大投入。此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服务器温控领域的技术实力,更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搭建了重要平台。与会专家普遍认为,随着"东数西算"工程的深入推进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的构建,高效、绿色、智能的温控技术将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。下一步,行业需要重点关注标准化建设、成本优化和人才培养,推动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用,为全球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。
2025年展会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
“e书在线:“电子样本专业推广,“展会信息”搜索发布。 战略合作伙伴:浙江省泵阀行业协会 温州金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1510号-1